南寧進入多雨時節,不少市民發現小區、公園甚至街邊的綠化帶里出現了許多半個手掌大小的蝸牛。這些大蝸牛,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引發了市民和孩子們的好奇心,甚至有人想抓回家當寵物飼養;還有人覺得它們“肉嫩汁多”,想拿回家炒來吃。然而,專家提醒,這些可不是普通的蝸牛,而是非洲大蝸牛,千萬不能碰,更不能吃!
據悉,雨后出沒的這種非洲大蝸牛,又稱褐云瑪瑙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之一,老家在非洲東部。20世紀上半葉,一位華僑從新加坡運回中國的植物中,無意夾帶了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此后大蝸牛開始在廈門繁殖,并進一步傳播到其他地區。它已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別看非洲大蝸牛爬行緩慢、外表憨厚,但它是名副其實的“植物殺手”,可危害農作物、林木、蔬菜、花卉等500多種植物,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不僅如此,它還是可怕的“細菌盲盒”。據相關報道,廣東一名10歲男孩在路邊抓“大蝸牛”玩后出現持續、反復的發熱和頭痛癥狀,最終被確診患上廣州管圓線蟲嗜酸性腦膜炎。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覃四妹提醒市民,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攜帶多種病菌和寄生蟲,不能把玩,更不可食用。
覃四妹表示,非洲大蝸牛的生存環境復雜,常與各種鼠類、蚊蟲為伴,還會食用鼠類糞便,因此身上攜帶著多種細菌、病毒、寄生蟲,比如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沙雷氏菌,還有廣州管圓線蟲、吸蟲等。一旦觸摸,輕則可能引起皮膚瘙癢、紅疹、腫脹等,如果病原體侵入體內,還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癥狀。如果通過食物攝入,病原體進入消化道,可能會引發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而像吸蟲、變形桿菌等病原體,如果進入肺部,可能會引起肺炎。此外,如果皮膚有破損,病原體可能會通過破損處進入體內并播散到全身,此時可能會出現敗血癥、腦膜炎等嚴重情況。
如果有人不小心觸碰了非洲大蝸牛,也不必過于驚慌。覃四妹建議,觸碰者首先應該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沖洗干凈觸碰部位,并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如果用觸碰過非洲大蝸牛的手接觸了蔬菜或水果,一定要把蔬菜或水果徹底清洗干凈。同時,不要生食有可能被非洲大蝸牛爬過的蔬菜或水果,這是避免感染的有效措施。對于想把非洲大蝸牛帶回家當寵物飼養的想法,專家也明確表示不可取。非洲大蝸牛不僅攜帶病菌,而且繁殖速度快,一次可以產下30至700粒卵。如果將其帶回家,可能會引發家庭內部的衛生問題,甚至危及家人的健康。
記者:羅顥
通訊員:宋彤波
編輯:李慧婷
責編:羅寧
編審:黃登
轉載請注明出處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