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目名稱:話劇《屈原》
演出地點:南寧劇場
演出時間:
4月25日(四)20:00(專)
4月26日(五)20:00
劇目類型:話劇
演出時長:125分鐘/場
演出團隊:長江人民藝術劇院、湖北三峽演藝集團
劇情簡介:
被貶斥而流浪于洞庭湖畔的屈原,因楚國國都淪陷、山河破碎,百姓逃亡、生靈涂炭,內心非常痛苦,思緒萬千。他不斷與心中的楚懷王及張儀等辯駁、詰問,從而引起了對自己為國家不顧生死、為理想敢于斗爭,高潔清白做人,不畏強暴、堅持真理的人生回憶。
他也明白,大楚與他的最后時刻即將來臨,他下定決心,無論生死,絕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絕不屈服于強暴勢力。最后他高唱戰歌,高揚自己的理想,自沉汨羅江,完成他用生命譜寫的偉大的愛國者之歌。
本劇力求從屈原人格的純粹、性格的純粹、理想的堅守等角度,展現了他對國家的赤誠的愛、對人民的無私的愛;同時,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屈原精神的當代價值,不僅展現他保持清白節操為正義而斗爭的勇氣,而且呈現信仰的力量及他對信仰的矢志不渝,書寫信仰對于一個民族、國家的價值與意義。
劇目亮點:
1.藝術特色
本劇采用倒敘史詩劇結構,雙向維度在屈原的生命感知中互為交錯、補充和襯托,從而豐富和飽滿劇中人物及人格走向的交互與重疊、現實與意象。舞臺造型呈現色彩斑斕、充滿力量、甚至有些詭異的楚文化特征;舞臺空間靈動而又凝重;演出氣勢恢宏,帶有史詩性風格、現代主義格局。猶如史詩般的古希臘悲劇,但又充分表達出東方文化的精神意境,以及神秘詩化的品質和結構。
第一,以全新的歷史思考展現鮮明的時代意識和獨特的文化風貌。
本劇通過戰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屈原的故事,再現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家國動亂的時代背景,從中挖掘、解讀早期中國的社會結構、文化藝術、民俗信仰和哲學思想,剖析和再現社會發展軌跡和客觀規律,通過舞臺上色彩斑斕、堅定莊毅、富有力量、甚至有些詭異的富有楚文化特點特色的造型樣式的呈現,展現出靈動而又凝重的人文追求。
第二,著力塑造具有當代情感表述和精神深度的屈原形象。
本劇采用倒敘式史詩劇的戲劇結構,在精神層面維度上,創造性地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和瑰寶,以現代人視角,重新開拓了具有現代格局、現代意義、現代人文解釋和追尋現代舞臺形象的藝術創作,通過嶄新的視角觀察,重塑了屈原形象和他生活的時代風貌、人文精神,通過有選擇地表現了屈原生平的最重要段落,闡釋屈原不可比擬的文學想象與卓越的家國情懷,從而塑造出一個不同于其他任何創作的屈原形象,一個有著當代情感表述和有著精神深度的屈原形象。
第三,歷史劇“風格形態轉化、演繹形式發展”的一次創新實踐。
在對屈原故事和文化遺產的重新認知中,挖掘中華文明的嶄新文化價值,運用到再生意義的藝術創作實踐,展示具有楚國風采、具有屈原精神,有現代人文意識觀念,有現代舞臺結構方式及整體性形象系統的未來舞臺形象。可以說,這部作品既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既是一次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又提供了面向未來的精神動力,是一次對歷史劇“風格形態轉化、演繹形式發展”的一次具有創新性的嘗試和探索。
2.價值意義
在對屈原故事和文化遺產的重新認知中,挖掘中華文明的嶄新文化價值,運用到再生意義的藝術創作實踐,展示具有楚國風采、具有屈原精神,有現代人文意識觀念,有現代舞臺結構方式及整體性形象系統的未來舞臺形象。可以說,這部作品既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既是一次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又提供了面向未來的精神動力,是一次對歷史劇“風格形態轉化、演繹形式發展”的一次具有創新性的嘗試和探索。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眸,既包括文化溯源,也包涵了對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傳揚。尋找和確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意義和價值,并傳承發展下去,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任務。新編歷史話劇《屈原》力求從屈原人格的純粹、性格的純粹、理想的堅守等角度,展現了他對國家赤誠的愛、對人民無私的愛;同時,不僅展現他保持清白節操為正義而斗爭的勇氣,而且呈現信仰的力量及他對信仰的矢志不渝,書寫信仰對于民族、國家的價值與意義,賦予經典歷史人物以時代內涵。
(1)深入挖掘屈原這一經典歷史人物的深厚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講好中國故事。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講好屈原故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屈原形象,展現屈原深厚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2)展現家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溫屈原故事,展示他的美政與美德,弘揚他愛民、愛國的家國情懷和思想內核,弘揚他堅持理想、堅持信仰的高潔政治品質,弘揚他敢于革新、敢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堅定文化自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3)在舞臺美術呈現和對屈原精神的挖掘和展現中,不斷創新舞臺藝術表達和呈現,展示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彰顯中國智慧,以新時代湖北出品優秀文藝作品在對外文化交流窗口宣傳展示我省形象,展現荊楚文化獨特魅力。
(4)以本劇創作演出,宣傳湖北、宜昌文化旅游,打造我省文化旅游名片,推動我省文旅融合發展。
一審:李斯維
二審:龐博
三審:唐彩紅